官方商城

总结全面:固态电池优缺点分析!

发布日期:2024-09-21 18:47:33作者: 新闻中心

  、添加剂组成,起到输送离子、传导电流的作用。但液态电解质中,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、高腐蚀性,同时风险,也限制了高电压正极、锂金属负极等高能量材料的使用,预计理论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上限为300Wh/kg。

  固态电池大幅度的提高电池安全,打破液态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瓶颈。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,部分或全部替代液态电解质,可大幅度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、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,是现有材料体系长期潜在技术方向。依据电解质分类,电池可细分为液态(25wt%) 、半固态(5-10wt%)、准固态(0-5wt%)和全固态(0wt%)四大类,其中半固态、准固态和全固态三种统称为固态电池。我们大家都认为车企采用固态电池,安全性为短期驱动因素,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为长期驱动因素。

  随着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的日益提升,电池热失控风险呈现上升趋势。从热失控角度看,电池应在低于60℃运行工作,但由于内部短路、外部加热、机械滥用等因素,使电池温度升至90℃,此时负极表面的SEI膜开始溶解,造成嵌锂碳直接暴露在电解液中,二者发生反应迅速放热,产生大量可燃气体,隔膜进而熔化,电池形成内短路,温度迅速升高至200℃,促使电解液气化分解、正极分解释氧,电池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。

  固态电池具备本质安全性,为车厂短期主要考量因素。1)不可燃性、耐热性:液态电解质易燃、易挥发,分解温度约200℃(隔膜160℃),并存在腐蚀和泄露的安全风险隐患。而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、无腐蚀、无挥发等特性,分解温度大幅度的提高,可在更高倍率和更高温度运行,同时内部无液体不流动,电池可承受穿钉、切开、剪开、折弯,从而大幅度降低热失控风险。2)锂枝晶:液态电池中,锂枝晶的生长容易刺破隔膜,从而造成短路,而固态电解质具备高机械强度,锂枝晶生长缓慢且难刺透,进而提升电池安全性能。

  固态电解质兼容高比容量的正负极,大幅度的提高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,为车厂长期主要考量因素。固态电池在兼顾安全性的基础上,可实现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的突破,液态电池可达250Wh/kg+,半固态可达350Wh/kg+,准固态可实现400Wh/kg+,全固态可突破500Wh/kg,从而提升续航水平,有望解决电动车里程、安全两大核心痛点。

  材料端看:固态电解质本身不能提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,但由于具备更稳定、更安全,电化学窗口宽(5V以上)等性质,因此能兼容高比容量的正负极,比如高电压正极、富锂锰基、硅负极、锂金属负极等材料,进而大幅度的提高电芯能量密度;

  结构端看:固态电解质将电解液的隔膜功能合二为一,大幅缩小正负极间距,以此来降低电池厚度,因此提升电芯能量密度;

  Pack端看:固态电解质的非流动性,能轻松实现电芯内部的串联、升压,能够更好的降低电芯的包装成本,并提升体积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。固态电解质的安全性,能够大大减少系统热管理系统需求,成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,从而提升Pack能量密度。

  固态电池界面为固-固接触,离子电导率低、界面稳定性差,存在循环、快充等问题,制约其商业化进程。

  材料端离子电导率低:固态电池中,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由固-液接触变为固-固接触,由于固相无润湿性,因此接触面积小,形成更高的界面电阻。同时固体电解质中有大量的晶界存在,且晶界电阻往往高于材料本体电阻,不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,进而影响快充性能和循环寿命;

  循环寿命差:固-固接触为刚性接触,对电极材料体积变化更为敏感,循环过程中易引起电极颗粒之间以及电极颗粒与电解质接触变差,造成应力堆积,导致电化学性能衰减,甚至导致裂缝的出现,造成容量迅速衰减,导致循环寿命差的问题。

  固态电池成本高于液态电池,大多数表现在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。固态电解质目前难以轻薄化,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,氧化物电解质含锆、硫化物电解质含锗,叠加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负极材料尚未成熟,铜锂复合带价格1万元/kg,全固态对生产的基本工艺、成本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,生产设备替

  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和应用预计将呈现梯次渗透趋势。我们预计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路径大致遵循“固态电解质→新型负极→新型正极”顺序。

  阶段一:引入固态电解质,保留少量电解液,正负极仍为三元+石墨/硅负极,并采用负极预锂化等技术提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;阶段二:用固态电解质逐步至完全取代电解液,用金属锂取代石墨/硅负极,正极仍为三元材料;阶段三:逐渐减薄固态电解质的厚度,并用硫化物/镍锰酸锂/富锂锰基等材料取代正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