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池价格暴跌降价潮即将来袭
最近,关于电池价格暴跌的话题引起了广泛讨论。事情的起因来自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,有新闻媒体报道,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目前正在梳理产线资源,提出降低动力电池的价格。
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,电池成本一直是车企最大的开销,它非常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新能源车企的经营利润。
早几年,因为上游材料价格高昂,层层加价下来,导致终端车企成本压力高涨、叫苦不迭。但去年以来,随着资本虚火逐渐熄灭,电池原材料价格开始大幅度下滑,车企的利润空间有所增强,为“价格战”提供了不小支撑。
如今,随着电池成本再下一层,电车市场或将迎来一次更加汹涌的降价潮,车企们之间的争斗也将变得更刺激。行业淘汰赛再次加速,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利好。
从媒体报道来看,进入2024年之后,宁德时代便不断向车企推广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芯,标配2.2C倍率快充,走大单品路线。
对于这款产品,行业内人士表示:“24年中旬有几家车企都会切换到这款产品,电芯价格相当低,加量不加价,目标就是10万-20万元的纯电市场。”
据了解,宁德时代推出的这款产品,电芯价格不会超过0.4元/Wh,而整个动力电池行业则正计划把电池价格推进0.3元/Wh。
0.3元/Wh是怎样的概念呢?换个层面来讲,也就是一度电的成本差不多300元,那么100度的成本也就大约3万元。如果再把散热、护板等附件算上,100度电池包的成本基本会在4万元以内。
作为对比,仅仅一年之前,磷酸铁锂的价格还维持在大约0.9元/Wh,100度的电池包大约要9万元。
要知道,眼下100度的电池包续航大约在500-700公里之间,而拥有这样续航表现的纯电车型,目前售价普遍在20万元以上。如果按照此前电池占整车40%成本来算,接下来500-700公里的车型成本将来到10万左右。
一直以来,影响电池价格的重要的因素有两个,一是技术创新,二是原材料成本。关于前者,电池技术已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了,按下不表。那么答案显而易见,电池价格暴跌的最终的原因是其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。
前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爆发阶段,锂电池市场迅速增长,碳酸锂的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,资本们从产业源头开始炒起,致使锂价不断飙升,短期内价格大大上涨。
进入2023年后,由于市场供应过剩、市场增速放缓,锂价转头进入暴跌阶段。
根据国内专业机构上海有色网和鑫椤锂电的数据,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,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中间价已跌至10.1万元/吨,最低报价跌破10万元/吨。与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52.25万元/吨的价格相比,2023年全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达80.67%。
锂价的下跌导致锂电池成本下降,这对于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好消息,对下游的车企们来说,更是一个巨大利好。
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,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曾公开表示:“目前除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,动力电池成本已占据整车成本的40%-60%,而且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,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?”
随着2023年碳酸锂价格大大下降,车企们不再高喊压力大。并且,车企们拥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间,比如在价格战中能够通过大幅下调价格来保持市场竞争力。
以特斯拉来说,2023年不断下调主力车型售价,最高降幅足有6万元。包括比亚迪旗下的汉EV,605KM尊贵型在2023年年初落地大约需要24万,但到了2023年年底,落地大致在21万左右。除了以上两家,新势力阵营产品下降幅度更加夸张。
不过在降价的同时,车企们也在不断推高价格,比如说理想旗的MEGA、蔚来的ET9......售价五十万元以上的电车,正变得越来越多。
能够深切感受到,不同于电池成本高昂时期,彼时车企们还能把高售价的理由归咎到产业上游,现如今车企们失去了这个说辞,但似乎并不妨碍他们堆高产品价格,眼下车企们的溢价方向是所谓的“智能化”。
目前,车机系统、自动驾驶,这些成为了车企溢价的核心要素。的确,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,智能化将成为整车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问题在于,目前市面上车企几乎都在宣传自家的智能化技术有多么领先,但在消费者实际应用中,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惊艳的一面。这其中,有的“智能化”涉嫌虚假宣传,有的“智能化”或许有一定技术含量,但并未戳中消费者的痛点。
让消费者用大代价去为一个虚无缥缈、不实用也不适用的“噱头”买单,这种“生意经”只会给车企带来负面的结果。
与其一味地用“智能化”推高售价、争取更高毛利,倒不如布局一条新的产品线,占据需求旺盛的低端纯电市场,增加市场份额。
目前,10万以下纯电车领域,主要以微型车为主,譬如五菱宏光miniEV,以及五菱缤果等短续航车型,从销量来看,这些车型的销量看似亮眼,但相比日产轩逸、大众朗逸这些10万左右的燃油车销量,还有很大差距。
原因并不复杂,10万内纯电车的性能存在明显短板,大部分车辆的续航里程只有两三百公里,在最高时速方面大约在100公里/小时左右。反观10万元以下的油车,可以轻易做到500km续航、极速150以上。正因如此,消费者一直对于10万内纯电车车型会产生犹豫和抵触情绪,从而无奈选择同价位燃油车。
这些事实也在说明,消费者对于10万以内产品需求很旺盛,10万内性价比高的纯电车型太少。
之前,因为10万内纯电车型成本高、利润低,非常考验车厂的成本控制能力,所以大部分车厂都不愿生产10万元以下纯电车。可如今电池成本一下子就下降,面对需求旺盛的低端市场,车企有充分理由把10万内纯电车市场纳入产品线,开发新产品,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得起电动汽车。
通过成熟的供应链,打造一款性价比较高的A级纯电车,这对于新势力车企们来说并不难。如果能以这样的价格、产品力为依仗,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,相信会很快受到消费者的认可。
当然,薄利多销的生意模式或许会给消费者留下低端的品牌形象,对未来冲击高端市场产生不利,但在眼下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新势力车企能够“活下去”,显然比着眼未来重要多了。
转眼来到2024,随着电池成本的一下子就下降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,整个行业只会变得愈发内卷,诸如高合等危在旦夕的车企,再不出一些奇招,或许很难继续留在牌桌上了。